创新驱动,未来无限——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新篇章

嘉兴 更新于:2025-06-19 00:36
  • 信缘份懂相守
    #记录我的2025#嘉兴笔记:一条雨中的林荫道及其他
    梁东方
    在嘉兴,看了南湖、看朱生豪故居,看了金九避难处、看范蠡庙,最后打着伞骑本地的公用自行车到了瓶山和子城,到了老城区最核心的位置上。
    在这个位置上文物古迹众多,最吸引我注意力的却是这所有文物古迹中间的一条林荫道。这条林荫道和一般城市里的林荫道很像,却又有绝对不同。这条林荫道两侧近距离内是没有建筑的,建筑都和这条像是标本一样的林荫道拉开了相当的距离,视野可见的两侧,最近距离的教堂、沈曾植故居、子城,都在十几米到几十米之外。在这条林荫道两侧,中西并置,每一栋建筑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都是时间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刻下的深深痕迹。
    当一条林荫道的所有树木之外,都没有过于靠近的墙壁和建筑的时候,视野就变得非常通透了,就有了好像周围的一切都是为了林荫道而存在的虚幻感觉,或者换过来看是这条林荫道成了一个观光通道,成了一个让每个人都成为演员的舞台,无遮无拦地接受周围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的检阅。
    一条林荫道,两侧没有建筑,在田野里偶尔是能看到这样的景观的。这种格式突出了林荫道的存在,这种格式也让林荫道本身直接成为最美的存在。在城市里,这样的情况极少发生,因为寸土寸金,因为不肯浪费空间,也就在大多数时候失去了这样观赏一条纯粹的林荫道的机会。
    这是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条林荫道的理由,这是我完全从感觉出发而不是这样从分析得出的天然结论。站在这条林荫道上,走在这条林荫道上,站到这条林荫道外,走在这条林荫道外,我看了很久。甚至事后想了又想,这条林荫道都被归为自己此次嘉兴一日游的最大收获。
    淋淋的小雨中,可以打伞也可以不打伞的梅雨季节的小雨中,林荫道上石条竖放形成的越压越紧的西式古老路面,闪着水光。这种路面表面的坚硬和粗糙会让汽车车轮发出马车车轮一样的车辚辚之声,像是这片土地上古老的历史回声,仔细听这回声中又分明掺杂了明确的外来意味。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双塔教堂的尖顶就在这林荫道的视野范围内,本土民居格式的清末文豪沈曾植故居也在旁边,历史上作为嘉兴政府所在地的子城则在林荫道的另一侧。
    当将其余一切去除,让这些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各自独立地伫立在这类似广场的空旷中的时候,每一栋建筑都成了代表自己那一段历史的标本,都在当下游人的目光里拥有了文物和审美的双重意义。以之为背景拍照,换了多套衣服街拍,是目光所及的最典型游人状态。这种状态让这一街区脱离开了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拥有了审视历史和时间、审视生活和自我的特殊品质。
    城墙是历史的确曾经存在的巨大直观证据,也是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古代极致。所有被拆毁了的城墙都让当地损失了大量历史信息和审美可能,所有被保留下来的城墙,哪怕是残缺不全的一段,也依旧能支撑上述两种功能及于当下与未来。这是走上修复一新的子城城墙,俯瞰周围的街市的时候的感叹。子城的存在,让拥有了南湖和朱生豪故居的嘉兴旅游资源更其丰富。
    子城对面是瓶山,瓶山紧挨着马路的地方有古老的灵光井,可以知道马路是横切开了这个位置上历史地理的连续脉络。马路上双向的车流和马路中间有轨电车的车站,隔开的是既往子城与瓶山一体的城中园林质地。
    瓶山半隐,是矮矮的瓶山上高大的森林深处的一座翘角飞檐的庙宇式茶馆建筑。竹椅竹桌,桌上有二维码,可以直接扫码付款,很快就会有人送上茶来。这已经是一种咖啡店式的茶馆,不在于喝什么,只在于在哪里喝。喝茶和喝咖啡都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理由,一个置身风景的理由。
    山上其他大树掩映的几乎每一个高亭里,都有年轻人坐着专心致志地刷手机。这是这个时代里让人们普遍不再无聊寂寞的一种通常姿势,手机让几乎所有人突然都不在无所事事,让所有人时时处处都有事可干。不再抬头面对街市,面对瓶山和子城发思古之幽情的时候,免费刷手机比花钱喝茶更实惠。
    但我头脑里想的还是那条林荫道,还想转回那条林荫道上去再走一走。一个城市的美,有时候往往就在某一个点上。这个点有工人的打卡之处,也还有只属于个人的感觉判断的独特位置。我对嘉兴的好印象,牢固地和这条林荫道联系了一起。这甚至都和故居、教堂、子城、瓶山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丰富历史无关,只源于我个人对街道、视野、树木甚至路面等地理形式感的审美执念。
    重新坐上有轨电车回到嘉兴南站,在风驰电掣的高铁车厢里俯瞰大地上那些介于城镇之间的硕果仅存的田园上正在播种水稻的一块块稻田,我才总结出此行的两个收获。一个是俯瞰了稻田,一个是置身了那条林荫道。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